十年业务生涯,Paul在一家中小海外直客货代公司。
老板在接待一个客户时所说的一句话,我记忆犹新。他说,“对比Global公司和国企大公司,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Flexible。“”
我听了,信了,深以为然。
1
曾收到过一读者这样一条私信:
“一个客户,有实木制品,需要熏蒸商检,但公司不提供这个服务,所以我只报了运输价格。”
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普遍问题:销售的应变能力,比较僵化。
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话,是不会倾向于选择这种运费价格的,哪怕它再便宜。因为报价不是完整的,没有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,客户还得去找其他人做商检与熏蒸。
这便是绝大部分直客的消费心理:我要的是一站式解决方案,一个人帮我解决问题,你却给我制造麻烦。如果我找你,图什么?
无疑,这样割裂的服务体验非常糟糕,只会让客户望而却步。就像去餐馆吃饭,你见过哪家餐馆只做饭菜,不提供碗筷,要客户去其它地方买的?太麻烦了,隔应得很。
退一步讲,如果客户真去找其他同行,询商检与熏蒸费用,那竞争同行不会再报运费吗?真就同行只做商检熏蒸?太天真了,将客户推向同行怀抱,无疑是销售的重大失误。
但凡有一个同行能给到全部确认的报价,解决熏蒸与商检,帮客户规避海关查验的风险,那客户一定对他青睐有加。
诚然,这里面的确有公司的问题,公司业务中心偏向于运输,而没有这些配套服务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销售的业务拓展。
但站在销售的立场上,因循守旧而错失良机,着实非常遗憾。
它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公司平台支持不够,销售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灵活一点。
具体地说,公司没有熏蒸商检服务,可以自己先去找上游服务商了解成本,先将这个报价弥补,满足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,别一上来就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。等客户确认报价真要合作时,跟公司说明情况,让公司市场部和这些服务商对接就是了。
一板一眼,遵照公司的制度与主管的指示,将客户拱手让人干什么?又不是飞单,问心无愧。成熟的公司是不会拒绝客户、利润与一个坦诚的员工的,更应反思公司的制度或者业务管理才对。换句话说,如果这样的真诚换回的是公司的不信任,PAUL也不觉得这样的公司有继续待下去的必要。
2
类似的情况在货代业务中屡见不鲜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般化工品(非危)的询报价:
货运中,重视安全,有风险意识无可厚非,非常值得支持与赞同。但不少销售在询价阶段就坚持要到MSDS或者化工鉴定,客户不给就不报价或者直接拒绝客户,这样的做法未免就太机械呆板了。
代价是很伤害客户,留给客户第一印象太差了,后续很难再有跟进的空间。如果客户除了这些敏感品外,还有很多普货,岂不是要后悔的跺脚?
要知道,在询价阶段,客户不给资料,并不意味着他没有,很可能是订单还没确认,有些顾虑或者供应商资料未备好。
此时,完全可以按一般非危品甚至普货向庄家同行询价。又不是让你现在出货,还没到落实文件那一步呢。
提醒客户出这些货要提供相关资料就行了。等到真要合作订舱的时候,再去落实MSDS和鉴定嘛,不要被这些流程与制度僵化,把客户吓跑了。
再有一个业务场景是付款方式,付款方式的协商也是体现销售灵活性的重要环节。
关于预付,或者到付,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。若直接以 “公司财务规定必须预付” 回绝客户,那客户自然找其它同行。
其实能够拿下订单,开启合作,能拿下客户的心,吃一点亏,冒一点风险不算什么。怕就怕在想都不想,就一口回绝客户。
聪明的销售应懂得适当变通。这事,很好解决,找个代理,缓冲一下就行了。即便没有靠谱的代理,不能做到付,那也应去找,让客户看到你愿意配合与解决问题的态度,让客户感受到诚意。
有了这个前提,才能有三,有四。连基本的变通都没有,想着一步到位,哪有那么容易的单?
3
当然,灵活的服务更适用于中小型货代公司。
在大公司,受制于条条框框,有时光一个审批就得半天,销售的确身不由己,心有余而力不足,即便想灵活,也很难做到。
这其实是由公司战略决定的,大公司的成本领先战略要求各方面精简成本,以规模化运作。
若你不在大公司,你得学会和公司战略适配,让自己变得更灵活。销售的灵活性是天然适合中小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。
灵活,意味着主动。这个主动不是对内,看老板领导脸色,左右逢源,溜须拍马,而是对外,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,主动提供一些价值服务。比如,大公司不愿做的,你去做。买单、监装、代理采购、一对一、全天候服务之类。
弹性,意味着效率。正如 Paul 推崇的 Quick Response 以及用 Excel 一键加减报 N 个价的业务技巧,打破按部就班的桎梏,以高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货代这个行业真得很卷。唯有灵活,才能在卷的时候,把握住机会,赢得客户的好感与认同。一板一眼,僵化教条,或者机械性执行,生搬硬套,只会让客户心生不爽。
不对客户轻易说不,满足客户的需求,解决客户的问题才是首要问题,并不是价格至上,追求价格优势。在此基础上,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。把握住第一性原理就行了,知道客户的真正意图与自己的目标,剩下的执行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销售,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悟性,别一根筋。这是Paul对货代销售灵活性的注解。
补充:
看到好些个读者在一篇篇翻阅连载文章并认真做笔记。
一方面,Paul暗自欢喜,被人认可当然是开心的事儿。另一方面,我又有些担忧。
比如,我直客的开发信,要深挖让人感兴趣的点。好吧,有读者竟直接套用文章示例,而不去调研自己的客户,开发信中内容是那些文不对题的报价表之类,看的我尴尬的脚趾头都能抠出三室一厅。
又如,总有粉丝朋友要报价单《货代报价单:简约而不简单》模板。我已经在文末提供了我自己的风格,并且给到了缮制思路。你连几分钟自己动手设计的时间都没有吗?拿来主义,不过脑子并不会提高效率。
因为,这些个经验一定要先吸收,再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才行。按部就班,一板一眼,机械性的生搬硬套是没有意义的。我写得再多,总归是属于我的,要让它也适配你,一定得按你自己的语言与思路内化才行。
这是销售学习灵活性上的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