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货代作为国际贸易的关键枢纽,其业务本质是跨国界、跨时区的协同作业。
我们与客户缺乏面对面沟通机会,邮件是这行最基础的沟通工具,是行业默认的“标准化沟通协议”[ 例如,马士基、DHL等全球头部物流企业,均将邮件列为FOB条款下海外直客服务的强制性沟通渠道,以确保交易透明性。
尽管即时通讯(如微信、QQ、Skype、WhatsApp等工具)凭借其便捷性迅速普及,但邮件在国际货代场景中仍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
这不得不提邮件的优势与特性:正式、可溯源、层级、便于归档、安全、可持续跟进、责任划分和相互配合都很明确。这种“慢沟通”在国际贸易中,构建了更稳固的信任纽带。
1. 正式性与法律效力:邮件的不可替代性
1)邮件是一种正式的商务语言。
和口头交流的社交化个性化相比,邮件是书面化正式化的。它有相对固定的要求与较多注意事项,也多了一些严谨。这种信息交互方式让人更关注事实而不是感受,多了一点理性后的思考和商业环境里大家追求的共性。因此,邮件天然适合商务沟通。
2)邮件便于保存数据和追溯信息。
邮件可以使所有参与方对于所讨论的论题、事实根据和结论,以及达成的共识一目了然,并能准确及时地记录事项进程、讨论内容以及行动细则。同时,邮件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,可以方便的整合分散的信息,充当意见不合与纠纷争端的证明。因此,邮件又具有很强的商业和法律效力,它是国际商务的法定沟通凭证。
- 法律溯源性:2019年中美贸易纠纷中,某货代公司凭借邮件记录成功证明责任归属,避免数百万美元赔偿。
- 企业合规要求:IBM、马士基等跨国企业明确规定,合同条款变更必须通过邮件确认,口头协议无效。
即时通讯则存在一定的风险:例如,有货代通过微信承诺“保舱保柜”,但因文字表述模糊,纠纷时无法作为有效证据,最终承担全部损失。
2. 异步沟通,全球化协作的高效选择
尽管Whatsapp,Skype,微信,Wechat等即时沟通工具很方便,但它只能是邮件有益的补充,很难真正代替邮件。
因为邮件是异步沟通,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邮件时代。要从异步沟通完全迁移到即时沟通,很难,这意味着他们在邮件时代建立的所有共识和文化,都要推倒重来。
邮件适应跨时区协作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邮件仍将是国外的第一沟通工具。换句话说,邮件依然会是国际货代人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。
- 效率对比:据DHL调研,海外客户平均需要12小时处理复杂询价,邮件允许双方在非重叠工作时间完成信息处理,而即时通讯的“实时压力”可能导致仓促回复。
- 文化适配:欧美企业普遍遵循“邮件优先”原则。例如,亚马逊供应商管理手册明确指出:“紧急事项需通过邮件报备后,方可使用电话沟通。”
3. 价值传递:邮件的结构化表达优势
诚然,即时沟通的确有着它的优势,可以快速解决一些问题,而且群组多线程讨论很方便。比如很快就可以给客户报价,但这会带来一个弊端:很浅显的围绕价格,价值传递的不充分。
很多同行销售,在与客户线上即时沟通时就简简单单的报个格,宣称价格最便宜。船期航班、航程、中转路线…什么都得追问,才能给过来。方案什么的更无从谈起。客户问一句,然后答一句。实在不知道说什么,就尬聊,也不管客户愿不愿意。最后再莫名其妙的追问客户,啥时候货好,降价了要不要出之类.....然后,就没有然后。
即时沟通,看似高效,但其实没有系统梳理自己的想法。长期碎片化的行文,思维也成了碎片化的条件反射,很多时候说出去的话都不加思考,表达随意,容易导致信息遗漏,缺乏逻辑与条理,说不清需求,道不明建议,更别说综合性的方案了,简单的一个问题都可能要拉客户进行冗长的讨论,这对优质客户来说是很致命的。
价值传递的深度直接影响客户决策。邮件通过结构化表达(如分点说明、逻辑框架、附件支持)能够系统呈现方案细节,更清晰地传递价值,让客户感受到。以邮件结构化表达的方案与提案能力是做优质客户,大单与高利润的必备要求。
邮件之于即时沟通的优势,最通俗地说,邮件结构化表达做方案,你要花几十分钟、几个小时,利润可能是1万/柜的加。即时沟通就几分钟,很浅显的围绕价格,利润是50/柜的谈。
- 案例佐证:某国际货代公司通过邮件提交包含航线对比、成本分析、风险预案的完整方案,最终以高于市场价15%的利润率签约战略客户。
- 数据支持:Forrester研究报告显示,70%的海外采购经理认为邮件提案的完整性是其选择供应商的核心考量。
综上,一定要重视邮件。可以说做货代需先从写好邮件开始,邮件能力可以视作一个货代销售的核心竞争力。正如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所述:“在碎片化信息时代,能通过邮件传递清晰价值的销售,终将赢得客户的长期忠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