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者朋友在群里给出了两个经典笑梗。
* How Much? * Too Much. * Thank you very much!
* Hi Buddy, I have many many containers, best rates for me.* How many ?* Two.
什么?哪个国家的客户?除了印度阿三还有谁。
印度客户喜欢询价、砍价与比价,在外贸圈和货代圈风评向来不怎么好。狗都嫌弃。
1.
出一票货,走一个国。十年里,我走过100来个国家的货【详阅货代人的浪漫:用集装箱丈量世界】。
不过,有两个所谓大国强国我不愿碰。一个日本,一个印度。前者出于情感,后者因为技术。
刚入行时,师傅和同事就叮嘱过我印度市场的苦涩,也因此对印度这个国家早有所闻。
不过,我有点不信邪,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。但接触了一些印度客户下来,实在是怕了,那个砍价的狠劲用锱铢必较来形容毫不过分。
有一次,谈了两个40HQ订单。我心想,一个柜挣50美金也行吧,就当破个蛋,意义更重要。结果,这个印度客户却一连说出了5个No.
他的意思是只给我一个柜USD25的利润,共USD50,还要到付。
我当然拒绝。
一个10多亿人口的国家,却没有谈一个客户,好像有那么一点遗憾。于是,我后来陆续谈了其他一些印度客户,想着能不能碰到一些稍微理性的。
但不出意外,我的价值销售方法论,对这个“神奇”的国家通通失效。
这是一个不讲逻辑,没有道理可言的国家。有理说不清,翻脸比翻书还快。似乎斤斤计较、漫天要价是每个印度客户与生俱来的天赋。
最终,我彻底打消了开拓印度市场与客户的念头。
2.
不过,严格说来,我是出过货到印度的,只是客户是个美国中间商。
客观事实,作为金砖国家之一,印度在中国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排名中位列第五。不可否认,它的确有着巨大的市场。
不过,我仅仅一两次拼箱到Nhava Sheva,就遇到群友说的问题:深深的被目的港仓库费用和代理给伤到了,差点印度收货人弃货把客户给做死了。
从这以后,我坚定了不碰印度市场与客户的决心。
或许有很多印度客户的确有货量,诚然绝对不可能所有的印度客户都是那么难搞,一定也有优质的客户存在,一定也有些单能做不错的利润。
但我丝毫不觉得放弃会很可惜,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做。
因为此时,我已形成并坚定了自己价值销售的原则与理念: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服务合拍的客户,做更擅长的市场与国家。
只有喜欢才有动力,只有同频,才可能遇见“情投意合”的客户。
反过来说,在一个缺乏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模糊的市场里,与自己不喜欢的客户反复拉扯,在不擅长的价格战里持续消耗,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了。
3.
话说回来,我虽然放弃印度客户,并不代表我对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。
高志凯先生不是说了吗?与印度人面对面沟通,纯正的伦敦腔或者牛津腔一出,他立马就矮了半分,屡试不爽。
我没留过学,不会英式英语,也不需要面对面,但我可以选择“魔法打败魔法。”
印度客户不是喜欢到处询价吗?我就在自建网站上发了一些印度市场的服务推广信息。尽管我不做印巴市场,但因为他们喜欢到处问价,反而让我得以收获一些询盘与网站点击及留言评论。
印度客户的询盘我一概不回,加我微信也懒得搭理,纯粹恶心他。我只希望他们多多点击与留言,这样会让我的网站活跃起来,对SEO很友好。
另外,印度客户不是普遍蜜汁自信吗?我做SEO内容外链的时候,专找印度写手,说他们两句好话,尾巴都能翘上天,屁颠屁颠把文章写了。对比欧美写手的报价来说,是真便宜。
这一招是向前公司学的,以前我有一个印度同事。
公司本来不怎么做印度市场,但架不住三瓜两枣凑到一起也是一盘肉,后面就招了一个印度员工。
都说咖喱味英语,知根知底。结果风生水起,公司没出什么力,也没遇到多少麻烦,站着把印度市场的钱给赚了。
货代销售这条路,从来不是有单就接、有市场就闯。
有些市场,注定只适合“远观”,不必勉强合作。就像人与人之间,气场不对,不必强融。
你得学会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客户身上,把精力留在能产生价值的地方。
与其在不擅长的战场消耗自己,不如守好已有的阵地,深挖深耕、静待花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