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我常鼓励读者们多去写:写给想写但还没写的你、做一个会写的货代吧。
真的,写是一条被验证的销售提升优质路径。你可以说销售不需要会写一手好文章,但是,有写的能力做销售一定差不了。
正如,这两位销冠级别的读者群友。虽然她们的销售职业生涯,不像我完全依赖内容营销,但她们同样能总结,能分享,最终让她们的销冠之路无比踏实而又魅力四射。
一起看看这个真实而激动人心的读者故事。
文稿 Connie : 空运千吨姐、个人业绩1000W+、连续10年销冠保持者
整理 Anita:《价值销售实战手册》的他序2作者
2010年,深圳的夏天闷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笼。
刚从研究生毕业的我,坐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,能清晰地听见窗外知了声嘶力竭的鸣叫,以及办公室里永不停歇的电话按键音。
我手里攥着公司配发的“三件套”:一台笨重的CRT显示器电脑,屏幕闪烁得让人眼晕;一个按键已经磨没了数字的计算器;一本被翻得卷了边、散发着陈旧纸墨味的黄页大全。
我的工作,就是销售——更准确地说,是货代电话销售。
那被称作电话销售的“黄金时代”,对我而言却像是淬火炼狱。每天,工位上贴着冰冷的指标:200个电话,10个有效客户需求。
我常常从早晨八点打到黄昏日落,耳朵被听筒压得发热发麻,喉咙干涩,但记录本上“有效需求”那一栏,依旧稀稀拉拉,屈指可数。
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电话听筒里传来的“众生相”:前100个电话里,大概有82个是秒挂——“嘟…嘟…嘟…”的忙音比直接的拒绝更令人沮丧;有15个会换来不耐烦的呵斥或直接开骂,“不需要!别再打了!”是家常便饭;还有3个会客气地说“稍等”,然后便是漫长的寂静,直到你明白,这个“稍等”意味着永远。
那段时间,叫醒我的不是闹钟,而是梦里那一声声尖锐的挂断音。
最刺痛我的一次,是联系一位重要客户冯总。我鼓起勇气,诚惶诚恐地介绍完公司和业务后,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爽朗却让我无地自容的笑声:“Connie啊,我听你说话条理很清楚嘛。你这研究生学历,不去搞研究,跑来搞运输?大材小用啦!”
那一刻,我脸上火辣辣的。我捂着话筒,几乎是小跑着躲进消防楼梯间。空荡的楼梯间里只有我一个人,回响着冯总那句话和我的自责。
我为什么要提学历?客户在乎的是你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,而不是你从哪里毕业。为什么我就学不会那些老销售们的“多听少说,切中要害”?“成也学历,败也学历”的挫败感,像一把火,把我架在火上烤。
那天晚上,回到我那个只有十平米、闷热难当的出租屋,我在日记本上用力地写下了一行字:“做不好,就滚回农村!”
笔尖几乎划破了纸张。但写完我就哭了。我心里比谁都清楚,我回不去了。家里的两亩地,未来会是弟弟的,而不是我这个“终归要嫁出去的女儿”的。我无路可退。
第二天,我肿着眼睛坐到工位前,默默摊开那本厚重的黄页,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,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,拿起电话,开始拨打一串串数字。我明白,在那时,“听话照做”是我唯一的本能,也是我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。
同时,我学生时代养成的记录和观察习惯,成了我黑暗中摸索的强光手电。入行半年后,我渐渐摸索出了做好销售的三个秘密,并开始疯狂实践:
偷师学艺:我不再只顾自己埋头苦打。一有空,我就搬个小板凳,悄悄地坐在销冠同事旁边,不打扰他,只是静静地听。我记录下他开场白的语气、客户质疑时他如何接话、报价时的节奏、甚至他开玩笑缓和气氛的时机。我把这些“话术转折点”像解码一样记下来,反复琢磨。
千题斩:我把所有被拒绝的问题、被挂电话的理由,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命名为 “客户拒绝100问” 。然后,我像准备高考一样,为每一个“问题”准备至少三种“答案”,和同事模拟演练,直到对答如流。
镜子训练法:出租屋的浴室镜子成了我最好的教练。我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、练习话术,直到嘴角扬起的弧度变得自然,直到眼神里充满自信而非胆怯,直到把那些话术练到“嘴瓢”,变成肌肉记忆。
半年后,奇迹悄然发生。
开始有同事端着水杯,自然地走过来问我:“Connie,那个中东航线的清关问题,客户要是这么问,该怎么回比较好?”
那一刻,我知道,我不一样了。
入行第二年的公司尾牙年会,聚光灯打在我身上。我作为年度新人销冠,上台从总经理手中接过奖杯。台下是掌声和目光。
晚上回家时,我独自站在人民天桥上,看着桥下川流不息的车灯,像一条闪烁的河流。我来来回回走了好多趟,晚风吹在脸上,心里百感交集。
之后的路,越走越宽。我从自己做销售,到开始带徒弟。我把那些被验证有效的思考和工作习惯,一点点复制、传递给新人。
很多年后,当我有机会系统学习销售理论时,才惊觉,自己早已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出了一套完整的销售方法论。
疫情期间,我们为一家西班牙客户操作包机业务。从一个紧急需求出发,我凭借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,硬是拓展出了一条稳定的新产品线。
我经常在深夜问自己:我们凭什么和那些全球性大公司竞争?答案越来越清晰:凭我们离客户更近,更重视他们的需求,反应更快。
原来,“别人能做我也行”真的不是一句鸡汤,它是一种扎扎实实的、每个销售都必须刻在心里的信念感。
现在,我看着新人Anita在培训台上,充满激情地讲述她的“销冠信念课”。她或许不知道,她随口说的那句 “别人能做我肯定也能做” ,像一束光,照进了我偶尔因忙碌而渐显麻木的职场生活。
我仿佛看见了十年前,那个在浴室镜子前,一遍遍练习到嘴瓢的、倔强的自己。
亲爱的同行朋友们,如果你正在经历:
某个清晨,刚被第50个客户毫不客气地拒绝;看着同期的同事又开一单,焦虑得无所适从;在深夜里,反复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销售……
那么,请相信,今天你仰望的每一个销冠,都曾从泥泞的“0”开始。
唯一的区别在于,有人把“我不行”变成了“我试试”,而有人,把“试试看”变成了“我能行”。
现在,我想把这份信念传递给你:
今天,只需做一件小事:拿起电话,拨打那个你拖延已久的号码。
明天,也只需做一件小事:真诚地向你身边的一位同事,请教一个他常用的话术。
请相信,十年前那个在楼梯间里哭花了妆的女孩,绝不会想到,她的眼泪终会变成庆功宴上熠熠生辉的勋章。
毕竟,连当初话都说不清的我都能做到,你也一定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