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读者群里好不热闹,一段关于商务(市场)与销售的讨论,让我意识到货代销售才更值得你做 一文里的这句话,或许太过绝对。
此外,除开一些不缺客户与订单的Global公司,在绝大部分国内中小货代公司,尤其是海外直客指定货代,销售都是最核心的工种,地位最高,其它工种均为辅助,需要为销售服务。
在海外直客指定货代领域,我未曾见过商务地位能挑战销售,之前仅从销售的视角提出过一个观点:做海外直客货代,你需要两个伴。
惊讶于在小小的读者群中,尽有不少读者所在公司的日常运转中,矛盾暗流涌动:手握核心资源的商务与冲锋陷阵的销售之间,围绕着“资源”、“报价权”与“控制力”上演着一场无声的博弈。
也因此,再次提醒大家:Paul的视野与经历有限,难免存在主观上的偏见。
1.资源壁垒下的效率困局与角色异化
“是不是做货代这行,需要对接很多优质的同行资源,这样给客户报价比找公司的商务会快很多?”讨论由此开始,引发共鸣。
现实是,许多公司的确会选择筑起高墙:“我们前公司不让业务直接对接同行,同行资源也不给业务,只能通过商务。”
当商务成为唯一的资源通道,效率便成了牺牲品——销售只能被动等待,而商务的角色却在悄然异化:“商务也很忙...忙着接他们自己的货”。
这种双重身份埋下冲突的种子:
- 商务若亲自接单,其作为内部支持者的中立性便遭质疑——你是帮我的“后勤”,还是抢我的“饭碗”?
- 若商务被禁止接单,又可能因脱离市场而能力退化——“商务不能自己接货,那商务会越来越菜鸡”。
2.权力天平:谁掌握命脉,谁就拥有话语权
为何商务在一些公司可以横着走?他的真正影响力,源于其对核心资源的绝对掌控。
“价格、舱位、特种箱批复,全是商务决定的。” 尤其在舱位紧张时,分配权成为商务手中的王牌:“分配约价仓位的权利在商务手里,分给谁多少、是否给保柜仓位,全看商务心情。”
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销售地位尴尬——“我们业务是最憋屈的,上面要供着商务,下面要捧着操作”,甚至被调侃“销售地位仅仅高于前台”。
其权威来自硬实力:“给签了三个船公司的约价仓位,人脉肯定是很牛的。”
当然,其背后,老板意志是隐形推手:“说白了,是老板在后面掌控啊...等于核心资源在老板手里。”
3.“飞单”与“外寻”:销售的反击与风险共舞
被卡脖子怎么办?
面对资源掣肘与效率瓶颈,销售的选择往往充满“江湖智慧”。
绕开内部商务、直接对接外部同行成为常见策略:“业务悄悄找同行,引入供应商。”
“飞单”行为在业内也是屡见不鲜:“global公司的都飞单。”
其动机复杂:或是为解客户燃眉之急——“不给价格,客户又着急,那肯定得找同行的吧”,或是因内部商务无法满足需求:“我们这里有些询盘公司又不接”。
销售们信奉实用主义:“商务再厉害,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渠道,所以一切以拿货为优先级。”
对此,公司态度矛盾,既有严控——“明上不允许”,也承认现实: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灵活”。
4. 规则背后的伤痕:公司管控的逻辑与代价
老板和商务为啥把资源捂得那么紧?闲得蛋疼?
那都是被坑怕了!诸多看似不近人情的管控规则,常源于惨痛教训。
正如读者朋友分享:“听说是因为有业务同事自己找的同行出问题了,连累到公司,还有就是之前的两个销售部门经理各自去开公司了。”
更典型的案例是:“业务离职了,私下继续用原公司抬头接客户的单订给同行...同行出账单找回离职业务的原公司收款,两边都是一脸懵。”
为规避风险,公司普遍设立供应商引入防火墙:
- 业务可推荐资源,但“商务去做背调,审核之后加入公司供应商名单”。这种流程虽必要,却可能牺牲敏捷性,有销售坦言担心审核不通过而“还是胆子小”。
- 更深层的是,商务常需为销售的市场无知“兜底”:“销售对市场行情和供应商质量完全空白...很容易踩坑”,导致商务不堪重负时“直接一刀切”。
5. 冲突的本质:一场永恒的平衡术
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个人效率,更深刻影响着公司的运营模式与内部生态。
说到底,这事儿就是个永恒的“走钢丝”。商务与销售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,根儿上就是老板们天天琢磨的难题:资源是捏紧点保安全、控成本?还是放开点让销售冲得快、抢得猛?
创业者Mike的感慨揭示了管理智慧:“公司的很多规定,都得是轮到自己开公司,才会体会出其中的深意。”
老板通过商务之手掌控核心资源(如约价仓位、船东关系),是追求成本与服务的稳定性;而销售对多渠道的渴求,则源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对速度和竞争力的要求。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,不同职能视角下的立场不同罢了。
而货代行业的活力,恰恰蕴藏在这看似矛盾的动态平衡中。那些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的小聪明,那些用血泪换来的规矩,都是公司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反复横跳的脚印。
理解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——资源配置的效率、风险管控的边界、组织权力的平衡——比单纯站队骂娘有用多了。
毕竟,做销售的你,很有可能也有自己创业的那一天,到时候你如何看待与对待商务?